行业新闻

比亚迪:率先拿下滴滴首款定制网约车 沾了核心部件的光

2020-11-18 09:05:12


尽管滴滴把价格压得很低,比亚迪还是能做下来并且“有利可图”。

比亚迪、滴滴联名网约车D1近日亮相,主要针对B端用户,未来会投放到汽车租赁平台和网约车市场,12月开始陆续在长沙、北京、深圳等城市试点上线。
 

 
这是滴滴首款定制网约车。
 
2018年上半年滴滴出行就开始琢磨定制这个事情,当时成立了一个洪流联盟,包含整车企业、零部件企业、车联网等各领域的成员三十多家。后来滴滴的目标逐渐具体起来,和北汽、一汽、理想、比亚迪等几家企业开启定制车之旅。
 
不过后来有的项目黄了,有的还在继续,而这其中最快推出定制车的一家车企,就是比亚迪。
 
为什么比亚迪速度如此之快?
 
比亚迪为什么能这么快推出D1

虽然这款车长度只有4390mm,但是轴距有2800mm,后排空间达到C级车的级别,双屏幕、便携挂钩、独立杯托和USB接口等等配置,还有网上传得比较多的单侧电滑门,司机智能接单和车机系统,基本上是为网约车量身定做的一些配置。
 

 
根据之前申报的信息,这款车用的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,续航里程418km,电池系统能量密度140Wh/kg,百公里耗电量为12.8kWh,电机用的是长沙比亚迪公司的。
 
而且根据“汉”的配置信息,电气电子系统里面的车载充电机、车身控制器、整车控制器、整车线束和室外温度传感器,空调里面的压缩机、HVAC总成、冷凝器总成,以及底盘里面的制动器、减震器,还有一些车身、内外饰里面的部分东西,都是比亚迪自己提供的,所以在D1这款车上这些部件应该也是出自比亚迪。
 
这么快能推出新车的原因,主要是比亚迪在核心部件上有绝对的自主权,所以价格谈判周期、交付周期和沟通成本比别家都少,成本控制上的优势比较明显。
 
不过,有人说滴滴把成本压得这么低,比亚迪在这单生意里面赚不到什么钱,但其实比亚迪其实还是有利可图的。
 
比亚迪还是“有利可图”的!

有利可图的点在哪里呢?
 
长期来看,比亚迪在这些核心部件原先就布局了相应产能,量的增加会更好地平摊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。
 
目前新能源汽车成本最高的物料部分,比亚迪也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布局、管理和把控,而且随着产业链的成熟,这些自然是会有降价空间的。
 
拿汉来说,60kWh左右的电量,单电池成本换成磷酸铁锂的就可以降价1万多,这个降价效果已经非常明显的。

 
根据滴滴的规划,2025年推D3,是要普及100万台的,而且滴滴的共享汽车版图里面,有一个很宏大的愿望:把共享出行占出行市场的比例从现在3%提升到30%。
 
比亚迪拿着滴滴给出的规划,去跟剩下的零部件外部供应商谈价格,是不是在价格上有更大的谈判空间?
 
就算最后没签下来这么多单子,至少在选择供应商和谈判的阶段,是有优势的。供应商会眼红大单子,一波竞争下来价格肯定也是会下降的,就算和原先的供应商谈,1万的单子和10万的单子,采购价格肯定也会有区别。
 
这是在采购上,比亚迪能预见的利润空间。
 
而且D1的交付/售卖方式将按照每公里付费,而不是按照整车售价付费。这就意味着卖车并不是一锤子买卖,可能会有更多后续的服务和商业模式出现,这些可能也都是赚钱的机会。
 
另外一个版块,其实是比亚迪在新能源积分这块的收获。
 

 
按照工信部核算的积分情况,2019年比亚迪可用于交易的新能源积分将近有88万分左右,按照目前市价3000元/分左右计算的话,大概有26亿多的收入,比亚迪2019年一年的净利润也才不到22个亿。这个一对比,显然是一笔巨款。
 
D1这款车,每台车大概能拿到3.53分的新能源积分,虽然距离上限5.1有段距离,但是这款车电耗系数已经做到将近1.3的水平了,续航如果能往上走一点,还是有上升空间的。
 
不过依靠积分来赚钱在前期可能行得通,但是到后期大家都转型做电动车,可能市价会有多波动,产生的利润可能也没那么多了,只是目前来看,还是一门比较香的生意。
 
比亚迪是代工厂吗?不存在的!


滴滴和比亚迪的这次合作模式,其实是值得揣摩的,业内人说比亚迪已经沦为代工厂了。
 
有这种结论的人可能是因为看到滴滴说参与了D1整车工程package、人机工程布置、内外饰造型、整车配置、座椅原型、车联网软件架构等的设计。
 
以此下结论的方式未免有点过。
 
据接近比亚迪的人士透露,在整个过程中,滴滴只是提出了需求,参与了研发定义、产品定义,但是并没有参与实际的研发过程,给出任何的研发方案,整个研发都是比亚迪在主导,所以完全不算代工。
 
不过这个也给乐鱼开了一个新的视角,除了代工,车企其实还能利用自有产能为有需求的企业进行定制化设计和生产。
 
比亚迪拿下这个单子其实也给了乐鱼一个启示,如果真的想大规模进入这个市场,核心的三电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,不然话语权都在Tier 1手里,整车厂要想做规模较大成本较低的项目,就很难实现的。反而是在自己能控制住成本的基础上,拿着量再去找供应商谈判,还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。